【环球热闻】不寒而栗的外交官生活

在正常国家,使馆区花木葱茏,鸟语花香;外交车一尘不染,乌黑铮亮;外交官西服革履,优雅从容。然而,在贝鲁特,大使馆及外交官们的情况却大相径庭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01

使馆宛如堡垒

贝鲁特随处可见战争中被毁坏的建筑物

内战期间,贝鲁特尚有30余家大使馆。其中,不少国家的使馆,尤其是西方国家使馆,个个如同堡垒一般。为防止“恐怖分子”袭击,他们在使馆内外采取了极为严密的防卫措施。使馆内部警卫均由本国人员担任。馆内各个房间互不相通,主要房门经过特别加固;硕大的院子内,无警卫之处均布有地雷;使馆四周或堆有沙袋,或围着存满沙子的汽油桶,或排列着数吨重的混凝土墩……其中防卫最严密的,要数美国使馆了。

1984年6月的一个上午,我们应约前往美国使馆,当车行至距美国使馆约500米远处时,一道路障将宽50米的滨海马路拦腰切断。我们出示了外交官证件后,黎巴嫩警卫挥手放行。再向前200米,一堵高约2米的沙袋墙赫然横在路中,站岗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员。经过的汽车都得接受例行的安全检查。

离美使馆还有100米时,有一条由几吨重的水泥方块组成的S形通道。车过这种通道时,必须挂二档缓缓行驶,否则就可能挨撞。

美使馆门口,停着两辆M-60型坦克,炮口直指S形通道。我们在使馆门前下车时,诧异地发现整栋七层大楼被一张巨大的网罩住。一问,原来是用于防御火箭推进榴弹的。进入美使馆大门时,还得从一个类似机场安全门的通道走过。乘坐的电梯门,要用特制钥匙才能开启,而所有楼梯则都被封死了。会见我们的美国官员,办公桌上就放着一把子弹已上膛的自动手枪。据说,美使馆内从大使到普通工作人员,都配备有武器。看来,许多西方记者将美国使馆称为世界上防卫最严密的使馆,是名符其实的。

02

住处时常变换

我在抵达黎巴嫩工作后不久,即发现了一桩怪事:凡是美、法、英等西方国家驻贝鲁特的外交官发出的请帖,均只请男性,而当我们邀请其夫妇光临时,也不见其夫人。莫非这些西方外交官都没有结婚?后来,我了解到,他们均系“假光棍”,不带夫人,是出于安全原因。当然,“光棍”的日子是不好过的。在一次闲聊中,美国一位外交官向我诉苦说,每天的日子都是凑合着过。早上,一杯牛奶加两块面包,中午吃顿快餐,晚餐也就靠一只烤鸡打发过去了。晚上无所事事,经常是早早上了床,“真是度日如年呐”,他最后这样说道。

不过,在西方外交官中,美国外交官的日子还算好过的。因为,他们的妻室儿女都待在塞浦路斯。每到周末,美军一架大型直升机,就会载着他们去那里,与其家人共享天伦之乐。至于其他西方外交官,对其妻室只能“隔海长相思”了。

1975-1976年黎巴嫩内战期间,整片整片的贝鲁特街区因内战暴力而被夷为平地。

西方外交官在贝鲁特搬家的频繁程度,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。为防备袭击,他们多则一周搬家二三次,少则一月三四次。为此,黎巴嫩房东甚感挠头,所以一般都不愿将房子租给他们。好在这些西方外交官手头有钱(如美外交官仅每月的战争津贴就达2000美元),在出几倍房租的诱惑下,愿意租房的黎巴嫩人还是有的。

由于西方外交官的住址时常变化,要想找到他们并非易事。我们经常事先在电话中约好去其家,可在按地址去找时,他们却已搬了家。美国外交官甚至连地址也是保密的。倘我们想去他们家,得先约好在某个公共场所见面,然后再跟着他们走。

西方高级外交官的住宅,也是有武装保护的。其中,守卫美国大使官邸的兵力达一个连,配备的重型武器包括5辆坦克和6门高射炮。

03

汽车经常遭抢

在贝鲁特抢车浪潮中,外国使团首当其冲。

一个阳光满地的上午,希腊武官助理查尔斯上尉开着一辆崭新的“奔驰”车去上班。当车行至贝鲁特港附近时,被从废墟后闪出的两个年仅十六七岁的少年挡住了去路。其中一个少年拿着一枝上了刺刀的冲锋枪,另一个则挥舞着手枪。查尔斯上尉身高1.90米,体重90公斤,体魄强健,曾是希腊军队的拳击冠军。见状,查尔斯上尉顿时感到受了莫大的侮辱。他气冲冲地下了车,想教训那两个抢车者。可是没等他抬脚,只听叭叭两声枪响,站在两米以外的一个少年,用手枪准确地击中了他的双膝。结果,人受了伤,车也被抢走了。

不久后的一天中午,奥地利驻黎巴嫩使馆一等秘书在驱车回家途中时,只见一辆“BMW”强行超车后,突然将车横在路中,挡住了一等秘书的去路。这时,从车上跳下两个手持左轮手枪的人,命令一秘打开车门,交出钥匙。当一秘刚准备照办时,其夫人一下子跃出车外,向前方100米处的一位武装警察大声呼救。可是,那位警察在听到喊声后,仅回头看了一眼,就转身走开了。于是,歹徒恼羞成怒,向一秘胸部开两枪将其击毙,然后不慌不忙地将一秘尸体拖出车外,开车扬长而去。

外国使团不仅汽车被抢,有时连车上人员的个人物品也被抢走。朝鲜使馆的一位外交官告诉我,他们使馆的司机曾被抢车者洗劫过。歹徒将司机浑身上下搜个遍,结果一件值钱的东西也没找到,一气之下,不仅撸下了他那块苏联手表,而且还扒走了他那件半新的西服上装。

内战中,驻贝鲁特的几十个大使馆,几乎没有一个没被抢过的。其中,被抢车辆最多的是苏联使馆,达35辆之多。一些四五人的小馆,则常常被抢得一辆不剩。结果,驻黎巴嫩的堂堂外交官,外出时常落得个坐旧车、破车,甚至出租车的地步。

04

闻所未闻的用车方式

由于抢车事件屡屡发生,在贝鲁特的外交官被抢怕了,用车时不得不采取异乎寻常的对策。

一次,我在使馆门口迎候一位英国外交官,可是左等右等,就是不见其车的踪影,过了预定时间20分钟,一辆出租汽车急驶而来。当出租汽车戛然而止时,只见车中端坐着那位英国外交官。他见了我赶紧解释,刚才是找出租汽车耽误了时间。外交官竟要坐出租汽车进行外交活动,真是令人哭笑不得。

有人说,当今世界大概要数外交车最干净了。然而在贝鲁特,情况就不同了。除大使外,外交官的座车总是故意弄得破旧、肮脏不堪,以缩小目标,减少被抢劫的危险。在任何一个国家,使团汽车都必须使用外交牌照。但在贝鲁特,这极易成为被绑架和抢劫的目标。所以,驻贝鲁特使团很少使用外交牌照,他们的车子常常准备一个假的民用牌照,需要时,只要拧下螺丝就可更换。英、法、美等国使馆的汽车牌照更换方式还十分先进,只需按下按钮,牌照就会自动翻过来,后面就是民用牌照车号。这种假牌照是花10美元向专门制造假牌照的作坊购买的。当地政府对这种违法行为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05

带着保镖搞外交

在贝鲁特的外交官一般很少外出。一旦外出活动,大都带有贴身保镖。外交官的保镖来源不一。一般来说,美、英、法、意、德等国外交官的保镖,均由本国委派;苏联大使的保镖是当地民兵,但其他外交官则由国内派出的军人保护;一些小国或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官,则请当地人当保镖。驻黎巴嫩外交官中,没有保镖的寥寥无几,中国就是其中之一。

外交官的保镖人数,是根据其级别高低决定的。一般情况下,大使的保镖在5人左右,但美、英、法、苏大使的保镖多达15人。中、高级外交官(一秘、二秘和参赞)至少2-3人,低级外交官(随员和三秘)为1名。保镖在车上的位置,如仅1名,就坐在司机右侧;如有2至3名,就把外交官夹在中间;5人以上,就另派专车。

外交官保镖使用的武器,在当今世界轻武器库中均属一流。每个保镖至少同时配备最新式的长、短枪各一支。西方主要大国外交官保镖的武器更为上乘。如德国保镖,装备着一种特殊手榴弹,这种如鸭蛋大小的手榴弹,爆炸后产生的声,足以一下子将十余人震晕。又如美国大使保镖,经常背着一种形似掷弹筒的玩意儿。据说,这种专门对付挡道车辆的玩意儿,只需一发就可将一辆载重卡车彻底摧毁。

美、英、法、意等西方国家大使外出时所采取的防范措施,一点不亚于国家元首级。他们的车队,小汽车常达5辆之多。通常,前面为2至4辆开道摩托车,其后是一辆坐满荷枪实弹的保镖的吉普,中间是3辆同一种颜色、同一型号和都挂着国旗的防弹汽车。这种价值10多万美元的汽车,轻武器近距离打在玻璃上,也不过留下几个白印儿。大使就坐在其中一辆防弹车内。殿后,又是一辆保镖车。大使的车队在街上行驶时,浩浩荡荡,绝对够派!

令人惊奇的是,法国外交官上下班甚至均由特制轻型装甲车接送。我曾目睹过美国大使的车队在贝鲁特大街上横冲直撞的情景。

一天上午,我驱车外出公干。行至贝鲁特东、西区交界线处的通道时,车后传来了刺耳的警笛声。只见车流中首先冲出三辆开道摩托,其后是一辆美式吉普,中间是三辆一模一样的黑色防弹车,殿后是一辆吉普车。当车队开到通道中央时,突然附近响起急促的枪声。顿时,本来就已经拥挤不堪的通道大乱了起来,一辆辆汽车争先恐后地向安全处赶去。见状,大使的保镖大惊失色,深怕遭伏击暗算,只见吉普车上的茶色玻璃被迅速摇下,伸出窗外的是一根根乌黑的枪管。而中间3辆插着星条旗的“雪佛莱”防弹车,则依然紧闭车窗。防弹车前的那辆吉普,马上冲到摩托车前面,用其特制的防撞车头,猛烈地撞向挡道的小车,车上的警卫还不时地朝天射出一梭梭子弹。就这样,在不到一分钟内,美国大使车队在枪声开道下,强行通过了500米长的通道。

06

为何如此戒备

1984年10月的一个下午,美国驻贝鲁特大使馆,一辆挂有外交牌照的货车通过了美军岗哨后,突然加速,向使馆大楼冲去。这时,正在大楼门口的英国大使警卫赶快端起冲锋枪,对着驾驶室一阵猛扫,当即将司机打死。可是,汽车靠着惯性,依旧向前驰去,在距大楼不远处起爆。结果,使馆大楼正面严重受损,正在三楼会客的美国大使,因坐在一把高靠背、高扶手的沙发内,当一长条水泥块砸下时,幸免受伤。而坐在一旁的英国大使,头、手部却淌出了滴滴鲜血。

据不完全统计,从1983年到1986年,美国使馆和海军陆战队营房分别被炸两次和一次,死伤300余人(包括美大使);法国驻贝鲁特多国部队一营房挨炸,当场死亡50余人,法国大使和武官先后遇刺身亡;英、美、法、德在贝鲁特被绑架的外交官和公民20余人。同时,其他国家外交官也屡遭侵害。由此可见,外交官,尤其是西方外交官,在贝鲁特采取如此严密的防备措施,是有其道理的。

-end-

文章来源 |《黎巴嫩——战乱春秋》

著者 |王斌李丽图片 |网络

编辑 |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

关键词:
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
相关新闻

精彩推送